《談生命》的教案
【學習目標】
1、理解文章蘊含的深刻哲理,認識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,培養(yǎng)積極的人生觀。
2、反復朗讀,提高誦讀水平,感受文章的優(yōu)美語言。
(資料圖片)
3、欣賞散文,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蘊。
【學習重點】
1、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理性的思考,樹立正確的人生觀。
2、在反復朗讀中品味散文的特點。
【學習時間】
2課時。
【學習過程】
第一課時組織自學
一、借助工具書,掃除字詞障礙
1、給加粗字正音:
巖 休憩 梟鳥 芳馨 驕奢 蔭庇 云翳
2、解釋詞義:
一瀉千里 啼血 清冷 清吟
二、分A、B組完成
A組以《生命像一江春水流動著》為題,B組以《生命像一棵小樹生長著》為題,將課文改編成朗誦材料,進行誦讀練習。
三、誦讀表演
四、誦讀評議
1、評議朗誦效果。(語氣、語調、語音、語速、情感、節(jié)奏等)
2、評議改編的材料(有無肢解層次內容,有無突出重點等)
五、梳理結構
細心的同學已經發(fā)現,本文只有一段?,F在我們就文章的內容劃分層次,并用簡潔的語言寫出層次大意。(言之成理即可。)
六、課后拓展學習
1、網絡學習:閱讀生命之光一類紀念冰心老人的文章。
2、搜集關于生命的格言、警句。
第二課時課內學習
一、格言導入課文
1、同學們展示搜集的格言、警句。
2、老師出示一條格言,組織討論。
以特寫的角度看生命,它是一個悲劇,以長鏡頭的角度看生命,則是一場喜劇。
──查爾斯·加普林(CharlesChaplin)
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"理解。
對于生命的含義,同學們似乎明白了一點。但是,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,要想真正明白它的真諦,不妨借助前輩們對生命的感受和思考來開闊我們的視野,豐富我們的思想。
二、誦讀課文,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思考
1、默讀課文,質疑問難。
2、組織討論,理解生命的含義。
A、然而我不敢說來生,也不敢信來生這句話的含意是什么?在文中反復出現有什么作用?
因為缺少了奮斗與成長,生命變成了死湖,變成了空殼,而現實中確實有缺少進取精神的人,所以作者不敢說來生,也不敢信來生。反復強調作用:強調今生今世要奮斗,要前進,要成長。
B、他消融了,歸化了,他說不上快樂,也沒有悲哀!這句話十分形象地表現了歷經奮斗者的心境,用你的語言表達你的理解。
經過奮斗的人,在回顧生命歷程時,雖然沒有遺憾,心境平和寧靜,但卻有幾分悵惘和虛無。
C、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,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。作者為什么說在快樂和痛苦中我們都要感謝生命?
因為生命讓我們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悅和美麗。
D、雖然作者說我不敢說生命是什么,但是,縱觀全文,事實上已經作了回答。那么,生命到底是什么?
生命誕生于自然,最終又歸于自然;生命是戰(zhàn)勝困難、享受歡樂、不斷前進的過程。
三、誦讀課文,體會議論散文的特點,了解作者的人生觀
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、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,它給讀者一種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,從而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。它往往蘊含深邃的哲理,熔情感、哲理、形象于一爐。鑒賞議論性散文,要注重從情中悟理,在理中染情,仔細體會情理交融的藝術特點。
請大家細細品讀,說說本文是如何讓生命這個理性的事物形象起來的,它為我們提供了哪些思索和聯想的空間?
通過兩個比喻,讓生命充滿盎然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機,形象地表達了生命歷程里的歡樂(一江春水經過細細平沙,看見夾岸桃花;一小樹種籽破殼出來;小樹開出滿樹繁花,蜂蝶圍繞,小鳥歌唱,小樹蔭庇花草;小樹結出累累果實等。)和痛苦(遇到暴風雨,使他心魂驚駭;冬天的朔風,使他無力的在空中旋舞,在根下呻吟等。)最后,用富有哲理的語句(生命不是永遠快樂,也不是永遠痛苦,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。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,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。快樂固然興奮,痛苦又何嘗不美麗?這些話道出了生命的真諦,表達了積極的人生觀。這完全是作者自身生活態(tài)度的寫照。
有人說,冰心的生命,像詩一樣優(yōu)美、清新,像玫瑰一樣芬芳、艷麗。長長的一個世紀,從起始到終點,以筆和生命畫了一道美麗的弧線。對此,不知同學們有什么感觸?(結合課外閱讀談談感想)
冰心一生,追求真善美,憎惡假惡丑,敢于揭露黑暗和腐朽,無私無畏。
冰心平易慈愛,在她眼里,沒有平民百姓和達官貴人之分。
巴金說:冰心大姊的存在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,她是一盞明燈,照亮我前進的道路,她比我更樂觀。燈亮著,我放心地大步向前。燈亮著,我不會感到孤獨。
梁啟超1924年贈送冰心一副對聯世事滄桑心事定,胸中海岳夢中飛,這正映照著冰心的人格、境界。這就是冰清玉潔的一顆心。
四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,說說自己的人生色彩
五、課后拓展學習
1、仿句練習
A、用不是也不是而是句式寫話。
B、寫一組排比句。
2、以生命,苦耶?樂耶?為題,寫一段話。
詞條內容僅供參考,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
(尤其在法律、醫(yī)學等領域),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(yè)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