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成色在线无码_中文字幕专区高清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_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小说

首頁 > 職業(yè)資格  > 

重點聚焦!游褒禪山記教案

2023-05-26   來源:萬能知識網

游褒禪山記精選教案

沒有天生的信心,只有不斷培養(yǎng)的信心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游褒禪山記精選教案,希望對大家有用,更多消息請關注應屆畢業(yè)生網。

知識目標


(相關資料圖)

1.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關常識。

2.理解:陽、窮、咎、極、非常、觀、謬等詞語;

歸納:道、乃、然、蓋、文等多義詞的義項。

能力目標

1.辨析詞類活用現(xiàn)象——形容詞、名詞的意動用法。借鑒因事見理,敘議結合的寫法。

2.背誦課文二、三自然段。

德育目標

學習作者“盡吾志”和作學問“不可不深思而慎取”的治學態(tài)度在當今改革開放時代的借鑒意義。

●教學重點

學習“即事明理”的寫法,指導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,研習第三段。

●教學難點

課文因事見理、敘議結合、前后照應的寫法,及“乃”“道”“蓋”“文”多義詞辨析,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。

●課時安排

3課時

●教學步驟

第一課時

[教學要點]簡介作者與課文,研習課文一、二兩段。

[教學過程]

一、導語設計

在初中我們學習過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有《小石潭記》《醉翁亭記》等,這些游記共同的側重點是什么呢?

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點,濃筆重彩、精描細繪,表現(xiàn)山水之美。

我們今天學習王安石的《游褒禪山記》(板書)這篇游記與我們過去學習過的那些游記不同,它不重在表現(xiàn)山水之美,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,用酣暢的筆墨進行大量的議論,記游實際上是個引子,說理才是全文的中心。學習這類游記有助于我們同學們提高思維的能力。為此我們共同來研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。

二、簡介作者及課文

學生讀注釋①了解作者及課文,教師補充。關于本文的寫作背景: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。四年后(1058年)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,主張改革政治;十六年后(1070年)拜相,不顧保守派的反對,積極推行新法。被列寧譽為“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?!眰饔小疤熳儾蛔阄?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”的觀點,這跟本文“盡吾志也而不能至,可以無悔矣”的觀點是一致的,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(fā)展.

王安石還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,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,他的政論性文章,立意超卓,切中時弊,結構謹嚴,說理透辟。

這篇課文寫的是一次未能盡興的游覽,作者深感后悔和遺憾。照理說,這樣的游覽沒有多少值得寫的東西,可是作者卻據(jù)此得出兩點深刻的啟示,一是世上神奇雄偉、美麗壯觀的景色,常常在艱險、遙遠的地方,必須不避艱險,“盡吾志”以赴之,才能于己無悔,不為人譏。這里雖然是說游山,實際上是以游山作比喻,不論研求高深的學問,還是創(chuàng)建宏偉的事業(yè),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。二是由于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,后代以訛傳訛,求學的人們對于學問必須“深思而慎取”。這兩點都是值得借鑒的。王安石在一生從政、治學的道路上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前進的。了解作者的這些生平事跡,更能深刻地理解這篇游記體散文所蘊含的深意。

三、研習課文

1.放錄音,在輕音樂中,學生跟著閱讀課文,注意字詞讀音。

2.對照注釋細讀課文1、2段,借助工具書,弄懂疑難詞句。

3.研讀課文1、2段

(1)指名朗讀、口頭翻譯,如有疑難,則請其他同學回答,或教師點撥。

重點掌握詞語“卒”“文”“道”“極”。

(2)掌握詞性活用,學生解答。

①“舍”:“始舍于其址”?!吧帷?,句詞活用為動詞,筑舍定居。

②“名”:“名之曰褒禪”?!懊保~活用為動詞,命名。

③而莫能“名”者,名詞活用為動詞?!懊笔恰罢f清楚”“說明白”。

④“窮”:“好游者亦不能窮也”。這里的“窮”是“窮盡,走到頭”,形容詞活用為動詞。

(3)(出示投影)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。

①表示單純的判斷,“者”前是主語,“者”后是謂語。如“今所謂慧空禪院者,褒之廬冢也”?!傲H者,趙之良將也?!?/p>

②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。“者”在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,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,如“今言‘華’如‘華實’之‘華’者,蓋音謬也。”“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

四、討論

1.概括這兩段的段意,指出主要使用什么表達方式?(討論后學生回答)

明確:本文是游記,1、2兩段主要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。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(所游之地有褒禪山、慧空禪院、華山洞),本段主要說明褒禪山和華山洞名稱的由來,辨識如“華實”之“華”應為誤讀。第二段,記游華山洞的經過,介紹出前洞、后洞的方位,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,因為華山洞“距其院東五里;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,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;前洞就是華山洞,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,因為華山洞在“華山之陽”“由山以上”則是北面了。

這一段先介紹前洞和后洞,接著寫游后洞的情形,然后簡析了他們本來具有進洞盡游的條件,結果卻是半途折回。介紹前洞極簡略,只點明因“平曠”而“記游者甚眾”;介紹后洞較具體,寫“窈然”突出其艱險,寫“寒”和“深”都與“窈然”有關,也是“好游者不能窮”的原因。寫前后兩洞相互對照,著力突出“窈然”——洞險、深、盡、寒,為下文寫半途退出作鋪墊。

這兩段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。

2.提問:第一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?

明確: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,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,探究事理的本源,充分體現(xiàn)了他“求思之深”的探索精神,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“深思而慎取”的依據(jù)。

3.提問:第二段略寫什么?詳寫什么?這用了哪些對比?有哪些作用?

明確:略寫前洞(19字),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。多處設比: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;②前洞“記游者甚眾”與后洞“來而記之者已少”對比;③“余所至”之淺與“好游者”所至相比;④進洞時“其見愈奇”的欣喜與出洞后因“不得極夫游之樂”的懊悔相比。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。

點撥:本段寫游洞,并不寫景,只是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,這與第一段中寫上山獨寫一塊倒在路上的碑類似。顯然記游不是重要的,而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,記游是為后面進行議論準備材料的。

五、朗讀課文回答問題

提問:本文是游記,從第一段的交待看,作者參觀游覽的三個點是:____________→____________→____________。從全文看,作者又是以記游____________為主,課文第二段就先后寫了游____________、____________的情況,其重點又在記游____________。

明確:三個點是:慧空禪院,到華山洞又到仆碑。從全文看,記游華山洞為主,課文第二段就先后寫了游前洞、后洞的情況,其重點又在記游后洞。

提問:王安石字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__人,著名的_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家,他的散文雄健峭拔,在文學史上被稱為“唐宋____________”之一,他的著作收在《____________》,《游褒禪山記》是他的傳世名作之一。

此文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兩個不同的事物聯(lián)系起來,借____________的體驗,說明了處事、治學都要“____________”和“____________”的道理。

明確:王安石字介甫,北宋時臨川人,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。他的散文雄健峭拔,在文學史上被稱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他的著作收在《臨川先生文集》中,《游褒禪山記》是他的傳世名作之一。此文把游山和治學兩個不同的事物聯(lián)系起來,借游山的體驗,說明了處事、治學,都要“盡吾志”和“深思”的道理。

六、背誦第二段

七、布置作業(yè)

誦讀全文,找出“其”字句,體味它在句中的意義。

十、課堂小結

1、2自然段為文章的記游部分,寫褒禪山命名的由來,記游山所見,著重記敘了游后洞的經過,記游筆墨雖然簡約,但游蹤交代的一清二楚,沿途見聞言約而事豐,不僅壯寫褒禪山的特殊風貌,而且令人想象作者那濃烈的游興和專往的情態(tài)。這就為后文作了鋪墊,是議論的基礎。

★第二課時

[教學要點]

1.指導整理“其”字的幾種用法。

2.研習課文三、四、五段。

[教學過程]

一、集體背誦全文,注意語感

二、“其”字在文中有二十多處,每個同學迅速找一處。指出它的意義。同學更正

1.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

2.以故其后名之曰“褒禪”

3.距其院東五里

4.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。

5. 其文漫滅

6.獨其為文猶可識,曰:“花山”

7. 其下平曠

8.問其深

9.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

10.入之愈深,其進愈難

11.而其見愈奇

12.然視其左右

13.蓋其又深

14.則其至又加少矣

15.既其出

16.則或咎其欲出者

17.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

18.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

19. 其孰能譏之乎

20.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

教師總結點撥

“其”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,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:

(1)指示代詞,相當于“那”“那個”“那些”

(2)人稱代詞,相當于“它”(他)

(3)人稱代詞,表領屬關系,作“它的”講

(4)人稱代詞,活用為第一人稱,相當于“我”“我們”“自己”

(5)語氣副詞,表示反問語氣,可譯為“難道”;表估計時,譯為大概、可能

四、集體齊讀第三自然段

1.指名口頭翻譯

2.找出議論的中心句

明確:中心句(而世之奇?zhèn)?、瑰怪、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)

3.掌握下列詞句

“觀” “古人之觀于天地”(觀察);“非常之觀”(景象);“大王見臣列觀”(ɡuàn建筑物的一種)

“得” “不得極夫游之樂”(能夠);“往往有得”(心得、收獲);“與公甚相得”《王忠肅公翱事》(融洽);“某得八焉”《王忠肅公翱事》(得到、獲得)

“夷” “夷以近”(平坦);“今操芟夷大難”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(鏟平、削平);“南撫夷越”《隆中對》(我國古代對少數(shù)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)

“相” “無物以相(xiànɡ)之”(幫助、輔佐);“操雖托名漢相”《赤壁之戰(zhàn)》(宰相、丞相);“本相(xiānɡ)與歡”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(互相)

4.掌握虛詞“以”

“以”:作介詞用,(1)因,由于?!耙怨势浜竺话U”。(2)用來,拿?!盁o物以相之”。

作連詞用,相當于“而”(1)表并列,“險以遠”。(2)表承接,“由山以上”。

5.掌握句子轉換

“非有志者不能至”改為肯定的說法(強調必須有志)

明確:轉換為“有志者事竟成”

五、討論

1.本段著重寫什么?

明確: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,抒發(fā)自己的感想,即第一句中所說的“有嘆”。

2.這段議論是怎樣引出的.?

明確:在前文的記敘的基礎上,這里用一個“嘆”字與前文“悔”字相呼應,以古人“往往有得”的事例,聯(lián)系到游洞的事,很自然引出議論,語句精辟,富有啟發(fā)性。

3.這一段可以分幾層意思?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?

明確:五層意思:

(1)用一“嘆”字緊承上文,領起全段。

(2)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,從“求思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,分析古人“往往有得”的原因。

(3)拿世人的避難就易,同古人的“求思”精神對比。

(4)闡述宏偉目標、險遠的道路和“志”“力”“物”三者的內在聯(lián)系。

(5)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,即使不能達到目的,也可以“無譏”“無悔”。

作者揭示了“志”“力”“物”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,首先要有“志”;雖然有失志不渝的決心,但力量不足也不行;盡管志向堅定,力量充足,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,如果沒有外物相助,也不能至。既強調了“力”與“物”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,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,又強調了“志”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,強調主要盡己之志,雖然不能達到目的,亦可“無悔”“無譏”,體現(xiàn)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。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,又是治學處事之理,也是成就一切事業(yè)之道。這對于我們治學、處事、創(chuàng)業(yè)都有很大啟發(fā)。

六、研習第四段

1.指名朗讀

2.學生口譯本段

3.掌握下列詞、句

(1)“悲” “余于仆碑,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……”(感嘆、嘆惜);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?!薄对狸枠怯洝?悲哀);“余悲之,且曰:‘若毒之乎?’”《捕蛇者說》(哀憐)

(2)“勝” “何可勝道也哉?!?shēnɡ盡);“沛公不勝(shēnɡ)杯杓”《鴻門宴》(能承擔,禁得起);“予觀夫馬陵勝狀”《岳陽樓記》(優(yōu)美的);“終不能加勝(shènɡ)于趙?!薄读H藺相如列傳》(勝利)

(3)“謬” “后世之謬其傳……”(形容詞活用為動詞,弄錯)

(4)“傳” “后世之謬其傳……”(動詞活用為名詞,流傳下來的文字)

4.討論

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?這一觀點是怎樣發(fā)出來的?

明確: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,以訛傳訛,而應該“深思慎取”,也就是要經過自己的頭腦認真辨析思考,然后謹慎地采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,揚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。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。作者采用“不……不……”(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”)的雙重否定,強調突出“深思而慎取——深刻的思考,謹慎的采用對于治學的重要”。這種治學態(tài)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實踐的。

作者從第一段的“有碑仆道,其文漫滅”,聯(lián)想到“古書之不存”,從“音謬”聯(lián)想到“謬其傳”的情況不可“勝道”,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“深思慎取”的結論。前面提到的“仆碑”,為后面的議論“深思慎取”的治學態(tài)度提供了具體的資料。前面是伏筆,后面是照應。有敘有議,照應緊密。構思嚴謹,邏輯嚴密。

七、研習第五段

1.指名朗讀,并思考這一段與前面的有什么關系?

明確:這一段是補敘,交待同游者籍貫、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。

2.提問: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(xiàn)在正文里,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,這樣寫有什么好處?

明確:這樣寫在文尾,能使行文簡潔,避免橫生枝節(jié)。這也是古人寫游記常用的格式。

3.全體同學齊讀3、4、5段。

提問:這篇文章以因事見理、敘議結合、前后照應的寫法入手,請找出幾個照應的句子。

明確:(1)“夫夷以近,則游者眾”,照應“其下平曠,有泉側出,而記游者甚眾”。

(2)“險以遠,則至者少”,照應“由山以上五六里,有穴窈然,入之甚寒,問其深,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”。

(3)“而世之奇?zhèn)?、瑰怪……而人之所罕至焉”,照應“入之愈深,其進愈難,而其見愈奇”。

(4)“力足以至而未能至”和“盡吾志也而未能至”兩種結果,“可譏”“有悔”和“無譏”“無悔”正反兩層意思照應“既其出,或咎其欲出者,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”。

(5)第四段由于“古書之不存”照應第一段記仆碑文字和訂正讀音相照應。

九、布置作業(yè)

背誦課文二三段,力爭全文背誦。

十、課堂小結

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因事見理、敘議結合。前兩段記游,第三、四段發(fā)議論,記游為發(fā)議論做鋪墊,而發(fā)議論則句句回應記游,兩者相得益彰,渾然一體。學習本文要掌握這種在記敘的基礎上深入發(fā)表有道理的議論的方法。

★第三課時

[教學要點]理清課文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(lián)系,弄清因事說理敘議如何有機結合,及辨析詞類活用。

[教學步驟]

一、導語設計

《游褒禪山記》是北宋文學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中立意不同凡響,寫法別具一格的一枝奇葩。它的主旨不在于通過記游表現(xiàn)山川之美,景物之勝,或者寄托某種情致懷抱,而重在借景生論,即事明理,最終以精警獨到的理趣取勝。這篇游記,由此及彼,拓寬視野,能使我們獲得更多的規(guī)律性啟迪。

二、指名背誦二、三段

三、集體朗誦課文

1.思考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(lián)系的?(提示:可以從過渡、銜接;前后呼應;游山與治學處世三方面聯(lián)系上思考)

明確:文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:“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”開啟下文,第三段第一句“于是余有嘆焉”,緊承上文,領起全段,使文章前后銜接,過渡自然。

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應,意思貫通,正因為回家探親途中游山探勝,卻因輕信隨從,失諸檢察,半途而廢,褒禪山最為奇妙之處未能一睹為快,作者悔之不已,感慨系之,從而悟出“志”“力”“物”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;正因為游覽中發(fā)現(xiàn)“有碑仆道”,“花”“華”音訛,于是由此發(fā)出了“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”的感慨。前后照應的句子體現(xiàn)了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,使議論有依據(jù),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。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。

還有一點就是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,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: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(tài)度。游覽中總結出“世之奇?zhèn)?、瑰怪、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”“非有志者不能至”的深刻道理,從而勉勵自己和讀者在治學、處事、創(chuàng)業(yè)的道路上堅定志向,最大限度地發(fā)揮主觀能動性,去攀登風光無限的險峰。

2.指名學生匯報完成文后練習四的情況。(解釋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,同學們補充訂正)

(1)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詞用作動詞,照明。

(2)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 名詞的意動用法,以……為師;把……當作老師。

(3)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,認為……美

(4)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環(huán)謁于邑人,不使學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,認為……有好處

3.看課文,指出加點的字古今詞義不同或詞類活用情況。

(1)而卒葬之 古:終于;今:士兵,完畢

(2)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:十分之一,今:數(shù)詞11

(3)而世之奇?zhèn)?、瑰怪、非常之觀 古:不平常,今:表程度的副詞,很、十分

(4)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“所以”是特殊的指示代詞,“所”與介詞“以”結合,相當于“……的緣故”;今常用作因果關系的連詞。“學者”:古泛指求學的人,讀書的人。今,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。

(5)長樂王回深父 這是一通假字“父”通“甫”,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。

(6)問其深;則其至又加少矣;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這三個詞都可以視為形容詞用作名詞,分別為深度、到達的人、險遠的地方。也可以把“其至”“深遠”看作省略,后面分別省略“之人”“之地”。

(7)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,何可勝道也哉 “謬”:弄錯,使……錯,形容詞的使動用法;“名”:說出,說明,動詞。

(8)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“極”盡情享受,形容詞用作動詞。

4.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點

(1)今所謂慧空禪院者,褒之廬冢也。

(2)所謂華山洞者,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。

(3)今言“華”如“華實”之“華”者,蓋音謬也。

明確:這三個句子都用“……者……也”表示判斷。其中的“者”是語氣助詞,表示提頓,“也”是語氣助詞,表示判斷。第(1)個句子是一般判斷句,第(2)(3)句子是因果判斷句,其中的“者”有提示原因的作用。

四、討論總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特點

討論、歸納,學生補充,教師訂正

明確:(1)因事說理、敘議結合

本文是一篇游記,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記,不重山川風物之美的描寫和景物的敘述,或者寄托某種情致懷抱;而重在借景生論,因事說理,以說理為目的。記游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(jù)。

文章以記游作為比喻,引發(fā)出議論,因事說理,以小見大,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,給人以思想上的內涵啟發(fā),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諧統(tǒng)一。文章前部分記游山,后部分談道理,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,前后呼應。文中記游內容是后文議論的基礎,是議論的事實依據(jù);議論是記游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。

全文即事明理。記游,處處為議論埋下伏筆;議論,句句與記敘相呼應。游蹤交代完整清晰,見聞卻言約而事豐,未盡的游興在議論中得以宣泄,強烈的感受在議論中盡情地傾吐?!坝洝睘椤白h”提供形象依據(jù),“議”是“記”的最后升華。二者相得益彰,渾然一體,平中見奇,別開生面。

(2)本文重點突出,詳略得當

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“志”“盡吾志”并“深思而慎取”,為此選材游褒禪山從略,游華山洞詳寫,記仆碑文字從詳,其余從略;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,游后洞從詳,又以寫心情“悔”從詳。

五、課堂練習(出示投影)

指出“乃”“蓋”在句中的意義

1.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表判斷,是

2.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漢 竟然,居然

3.自古有戰(zhàn),非乃今也 只、僅僅

4.良乃入,具告沛公 于是

5.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 你的

6.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,質于齊,兵乃出 才

7.日初出大如車蓋 車蓋

8. 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 因為、由于

9.況劉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蓋世 超過

10. 蓋其又深,則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

11. 蓋云歸哉 通“盍”,何不(云、哉:語氣詞)

六、全文小結

《游褒禪山記》是一篇游記體的論文,闡述兩個觀點,一是“奇?zhèn)?、瑰怪、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”,必須“盡吾志”以赴;一是,古書不存,學者研究學問必須“深思而慎取”。文章以游山為喻說明無論治學、立業(yè)都必須有堅強的意志、百折不撓的精神,有深思而慎取的態(tài)度;意志不堅,淺嘗輒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。本文的結構謹嚴,可以從前后敘議的緊密聯(lián)系,行文的上下呼應和寫法上曲折、起伏方面去體會。

七、布置作業(yè)

歸納、整理多義詞“道、名、然、其”四個詞的義項。

詞條內容僅供參考,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
(尤其在法律、醫(yī)學等領域),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(yè)人士。

推薦詞條